三代人的羽绒情缘——记贵港市霖达羽绒制品有限公司-凯发k8国际首页

凯发k8国际首页-凯发官网入口首页
2025-01-21   来源:凯发k8国际首页-凯发官网入口首页   作者:全媒体记者 杨小露  

1月11日至12日,记者在“贵港甄选”桥圩羽绒集市专场活动采访时看到,贵港市霖达羽绒制品有限公司展区各色羽绒制品琳琅满目。顾客在专心挑选羽绒制品,他们或轻抚着柔软的羽绒面料,或仔细聆听工作人员对产品的详细介绍,或在镜子前试穿各式羽绒服……

顾客在贵港市霖达羽绒制品有限公司展厅挑选羽绒制品。全媒体记者杨小露摄

从祖辈的初创,到父辈的坚守,再到如今的创新与发展,贵港市霖达羽绒制品有限公司走过40多年的风风雨雨,历经了三代羽绒人的奋斗与坚持。每一代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与羽绒不解的情缘,将这份温暖传递给千家万户。

初心怀梦:创一代张少鸿的创业之路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中华大地,激发了无数人的创业热情。在港南区桥圩镇兴华村,贵港市霖达羽绒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可的外公张少鸿当时敏锐地捕捉到了市场的机遇。“那时外公已经看到了鸭毛收购市场的巨大潜力。”余可说,1981年,张少鸿在兴华村开始收购鸭毛,他的足迹遍布贵港、玉林,甚至将鸭毛销售到了广东、玉林、安徽、浙江等地。张少鸿凭借着自己辛勤的努力,很快在鸭毛收购市场站稳了脚跟。

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张少鸿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发展。1985年至1986年间,他将鸭毛收购业务延伸到了柳州、桂林、梧州等城市,桥圩鸭毛也逐渐销往广东、浙江一带,打开了区外市场,在与其他初代羽绒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桥圩水毛集散地的地位初步形成。

1992年,张少鸿响应政府号召,与众多初代桥圩羽绒人一起在桥圩镇建立羽绒园区,并新建厂房,增加粗加工生产线,形成集聚效应。1994年,桥圩镇政府在过境324国道桥圩村屯段开发了400亩的桥圩镇羽绒城,广西贵港利丰羽绒制品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张少鸿成为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他开创了桥圩羽绒业现代企业制度先河,引领行业技术革新,关心行业生态链建设,积极推动政企合作……“在那个年代,中国的羽绒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和设备都相对落后,但外公就是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敢于尝试和创新,一直带领着利丰羽绒公司不断前行。”余可说。

继往开来:父亲接力,羽绒迈向精加工

“父亲接手的时候,已经不满足羽绒的粗加工,他把目光瞄向了精加工。”余可说,在20世纪90年代末,桥圩羽绒产业已初具规模,但竞争也日益激烈。在这个关键时刻,余可的父亲余金权接过了张少鸿的接力棒,带领企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1988年,年轻的余金权就跟随张少鸿一起进入羽绒行业学习,在张少鸿的熏陶下,他逐渐积累起丰富的经验。2002年,他开始着手进行羽绒的精加工。“那时的桥圩羽绒产业,虽然规模庞大,但以粗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余可说,余金权创立的贵港市金丰羽毛有限公司一开始主要进行原材料的初加工,即从原材料中提取60绒或50绒,并与毛片进行简单区分,这种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虽然能够满足当时的市场需求,但随着竞争的加剧,原材料销售市场的稳定性逐渐下降。余金权敏锐了解到市场变化,决定向精加工领域迈进,他通过引进羽绒水洗生产设备及技术,深入挖掘羽绒的附加值,这标志着该公司从粗加工向成品绒生产的转型。

“引进水洗设备,刚开始也不顺利,会出现清洗规格不合格、清洁度不达标等情况,这些情况都会有,只能不断摸索和改进,一点一点地调试去克服。”余可说,水洗系统从最初引进到后期优化清洗流程、调整水温、压力控制等各个方面,经历了多次试验与改进,历时2年,最终实现稳定运行和高效清洁的目标。

2006年,该公司开始生产羽绒制品及开展进出口业务,包括羽绒被、家纺类等,实现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生产成品绒不仅丰富企业的产品线,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凭借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和对质量的严格把控,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2012年,该公司销售额率先突破1亿元。在余金权的带领下,金丰羽毛有限公司逐渐发展成为桥圩羽绒产业里的标杆企业。

创新求变:“霖达”诞生释放新质生产力

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余可的发展理念,那一定是:转型与创新。

“壮大羽绒产业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将品牌打出去。过去,我们通过为知名企业贴牌代工,提升产品利润。”余可说,“为别人贴牌代工,不是长久之计。既然我们掌握了技术和产品,为什么不创立一个品牌?”2017年,余可成立羽绒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意味着企业开始注重技术研发和工艺创新。2018年,余可正式成立贵港市霖达羽绒制品有限公司,并创立“霖达”品牌,致力于提升羽绒产品的稳定性和质量。

在霖达品牌的发展过程中,余可始终注重产品的创新和质量的提升。“以前的羽绒服、羽绒被等羽绒制品羽绒含量比较低,羽丝和绒丝占比较高,现在绒子含量提高,蓬松度更高,重量更轻,羽绒制品更加舒适。”余可说,近年来,羽绒行业标准在不断提高,如服装标准、羽绒被标准、羽绒羽毛标准、团体标准等经过几次不同要求的变化后,多方面提升了羽绒品质。“深耕产品和技术,实现产业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公司唯一的出路。”余可介绍,公司以羽绒产业发展为重点,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建立高水平的羽绒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团队,购入科研试验设备、仪器等,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约占当年销售收入的5%。

目前,该公司拥有多项技术专利,其中发明的“一种高抗菌性羽绒被芯及其制备方法”“一种工厂用废水处理再利用装置”等专利,开展的“羽绒生产的废水处理及综合利用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适用于羽绒的快速脱脂工艺的研究与应用”等研发活动,改变了传统羽绒企业的高耗能与污染现状,实现生产过程中废水循环利用,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实现零排放。目前,该公司已实现了由粗加工向精细加工,由单一羽毛加工向生产高档水洗绒、羽绒制品的转型升级。

贵港市霖达羽绒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全媒体记者杨小露摄

经过多年的持续积累和发展创新,该公司现已发展成为“贵港市高新技术企业”,先后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rds羽绒责任标准,获得中国羽绒工业协会颁发的“羽绒制品信誉保证标志”,获得羽绒行业3a信誉企业的六大体系认证等。目前,该公司已发展成为集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于一体的创新制造龙头企业,拥有羽绒羽毛精洗生产线2条、高端五厢分毛系统2套、原料生产线15条,主要从事羽毛羽绒加工、羽绒制品生产,与国外多家企业均有合作。每年生产羽绒羽毛9000吨、出口羽绒制品50万套,凭借好品质高性价比的优势,也走进了很多电商平台的直播间,产品主要销往江苏、浙江、河北等地市场,部分产品还远销欧美国家。2024年,该公司实现产值2.4亿元。

网站地图